索 引 號: | 000014349/2025-36230 | 主題分類: | 科技、教育 |
組配分類: | 科技工作 | 體裁分類: | 其他 |
發布機構: | 鼓樓區科技局 | 生成日期: | 2025-05-29 |
生效日期: | 廢止日期: | ||
信息名稱: | 創新鏈破界生長:鼓樓校地協同織就“科創經緯” | ||
文 號: | 關 鍵 詞: | 校地協同;數字經濟;健康經濟;綠色經濟 | |
內容概覽: | |||
在線鏈接地址: | |||
文件下載: | |||
創新鏈破界生長:鼓樓校地協同織就“科創經緯”
當外秦淮河的碧波倒映著科創園區的玻璃幕墻,當古城門的磚石見證著產學研融合的智慧碰撞,“首善之區”鼓樓正以科技為筆,以創新為墨,在金陵古都的版圖上揮灑出璀璨奪目的時代新畫。
近年來,鼓樓區緊緊圍繞校地融合,以推動前沿技術“從0到N”的全周期產業創新為關鍵,以創新平臺為牽引,以“三大經濟”為“經緯”織就“校地網格”,在數字浪潮中勇立潮頭,在健康藍海乘風破浪,在綠色賽道領跑競逐,奏響科技強區的恢宏“交響”。
數字蝶變,重構虛實邊界
在鼓樓區數字經濟的主戰場,產、學、研的校地合作正飛速重塑產業版圖。其中,鼓樓與東南大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單位聯袂打造的新型顯示與視覺感知石城實驗室,便是鼓樓創新版圖上的“明珠”。
在去年9月舉行的中國國際光電博覽會上,石城實驗室研發的偏振體全息光波導AR眼鏡突破傳統顯示桎梏,獲得“滿堂彩”,不僅集成了音樂播放、實時翻譯與精準導航等功能,重量僅45克,既能歌善顯又身輕如燕,不負“云雀”之名。同年,石城實驗室還獲批南京市概念驗證中心,為新型顯示與視覺感知領域的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鋪就了“最后一公里”。
而石城實驗室的成果不僅體現在國內,在更廣闊的國際舞臺,石城實驗室同樣發出了“鼓樓聲音”——在助力2024巴黎奧運會后,石城實驗室代表鼓樓走出國門,亮相2025年沙特媒體論壇暨媒體未來展,為超高清拍攝領域帶來新的技術突破,推動了相關產業在新聞報道、體育賽事等場景的應用創新。
當科技鏡片集合了虛擬與現實的精粹時,在南京藝術學院的數智中心里,數字技術正化身著“文化擺渡人”。
主打“AR+場景化應用”的“智美光影沉浸文旅技術實驗室”聚焦文旅IP開發與光影技術的融合創新,讓觀眾在虛實交錯里和梅蘭芳的云手、蘭花指來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當水袖拂過“數字投影”引起觀眾歡呼時,動畫作品《龜茲》以絲路文化為內核,通過優化AIGC生成技術,顯著提升了影片制作的精度與效率。
用數字狂飆,用算力革新,用場景、技術和供應鏈勾勒藍圖……在鼓樓,這已成為發展的日常。
自2023年和南京郵電大學共建空天地海通信技術一體化研究院以來,該研究院已有4項國家級科研項目,以AI驅動“上天”“入地”“下?!钡目茖W創新正不斷加速。該研究院圍繞我國“衛星互聯網”重大工程和6G跨模態感知計算通信一體化等空天地海一體化通信領域的前沿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已取得初步進展,獲批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
去年7月,香港理工大學南京技術創新研究院正式落地鼓樓。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眾多未來產業的學術交流、技術開發、技術轉移越發頻繁地出現在鼓樓,讓數字經濟校地融合圈的半徑越發向外延伸。
解碼生命 探索健康未來
一邊掀起AI浪潮,以科技實現“競賽突圍”,一邊探索“生命密碼”,布局健康的產業……對于大院大所資源豐富的鼓樓來說,抓住校地融合,就是抓住了發展的“牛鼻子”。
DC疫苗、多肽疫苗等多項新研藥物在國內首次獲批進入臨床階段;首款國產抗菌倒刺縫合線獲批上市;五礦集團擬在鼓樓設立生物醫藥專項投資基金,推動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化……與素有“藥界清華”之稱的中國藥科大學深度合作,可謂是鼓樓向資源富礦“深挖一鍬”的典型。
去年2月,中國藥科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在鼓樓揭牌成立。此后,通過校地融合打造世界領先、中國特色的健康醫藥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便成了鼓樓發展生命健康產業的一大使命。截至目前,藥大轉化院已協助鼓樓區注冊落地迪納普生物、麥杰賽爾等創新型生物醫藥公司5家,讓越來越多的“創新因子”在鼓樓裂變生長。
在健康經濟的賽道上,鼓樓區正演繹著“產學研醫”四位一體的創新“協奏曲”。在與南京師范大學共建的智能生物制造創新中心里,臨床機構、涉醫高校、生命健康企業、金融資本等資源協同發力,形成大健康跨界融合新格局。通過聚焦生物合成領域,該中心已建成核心菌株庫,搭建高通量篩菌體系,獲批多項合成生物國家重點研發專項課題,成果斐然。
綠色交響,奏響雙碳強音
眼下,從江蘇的昆山到徐州,再到山西的永濟,一個又一個雙碳數智化管理平臺正以數字化手段,賦能園區、企業進行“綠色改革”。而這些平臺的出品方都來自同一個地方——南京鼓樓。
自2021年起,南京正式啟動低碳城市建設,次年與南京大學簽訂協議,以鼓樓區為主陣地,共建“雙碳”創新發展集聚區。此后,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南智碳中和研究院成立,鼓樓先后落地數十個“雙碳”產業項目,簽約投資總額超100億元,園區“雙碳”產業規模聚集效應得到深度顯現。其中,南京大學譚海仁教授及其團隊持續取得重大突破,填補了我國在鈣鈦礦疊層光伏領域的研究空白。譚海仁說:“讓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成為百姓生活的日常,是我對祖國、對時代的最好答卷?!?/p>
南智碳中和研究院成功舉辦雙碳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大會,嘉環碳智數智化平臺已入選南京市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項目,鼓樓高新區成功入選首批省級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名單……作為“碳”路的先行者,鼓樓緊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脈搏,堅持以“綠色”之名,為區域刷新著發展的“高分”。
“從2023年開始,我們嘗試推動‘一校一品一特一園’新機制,主動尋求校地雙方合作的最佳契合點?!惫臉菂^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鼓樓,校地合作絕非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催生聚變的“化學耦合”。
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鼓樓模式”,正在讓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成果不斷誕生,一系列校地融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不斷上演,一次次科技資源的共享和產業技術孵化正在助推鼓樓區創新體系加快形成。站在新的歷史坐標,鼓樓區正構筑更具活力的創新雨林?!拔覀儗⒂脤嶋H行動證明,每一粒創新的種子都能在這里找到生長的沃土,每一個科技夢想都能照進現實,讓校地融合背景下的鼓樓書寫更多關乎未來的答卷?!痹撠撠熑苏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