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000014349/2021-19719 | 主題分類: | 綜合政務 |
組配分類: |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 | 體裁分類: | 報告 |
發布機構: | 鼓樓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生成日期: | 2021-01-12 |
生效日期: | 廢止日期: | ||
信息名稱: | 鼓樓區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 ||
文 號: | 關 鍵 詞: | 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草案 | |
內容概覽: | |||
在線鏈接地址: | |||
文件下載: | |||
鼓樓區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一、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0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宏觀環境和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在區委的堅強領導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聚力抓好“六穩”、抓牢“六保”、抓實“四新”,積極應對大戰大考,保持了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較好完成了年度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實現了“十三五”規劃預期目標。區二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74項經濟社會發展目標,68項全面完成,2項基本完成,4項目標未達預期,目標完成率達94.35%。全區計劃執行主要呈現五個方面的特點:
(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落實常態化防疫工作機制,加強經濟工作組織調度,安全有序抓復工復產,全力以赴促經濟回補,穩增長、保目標取得實效,主要經濟指標逐季回升,發展韌性進一步增強。預計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40億元;其中服務業增加值達1610億元,支撐有力;人均GDP達16.4萬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6.41億元,增長2.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5億元,增長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0億元,增長1%。外貿進出口總額達495億元,增長11%。
(二)主題主線抓緊抓牢。
1、“四新”行動集中發力。加快新基建布局,打造優質載體,截至11月底,7個市新基建項目完成投資25.13億元,完成全年目標的112%。2020年,我區5G基站建設共完成市下達目標任務690座,完成全年目標的102%。不斷提升消費能級、激發消費潛能,1-11月份實現限上社零390.74億元,增長8%,主城排名第一;水木秦淮商業街區等夜間經濟集聚區成為“網紅打卡點”。聚焦高端新興產業,推進產業鏈提檔升級,預計全年新產業收入完成520億元,都市工業取得突破,聚力醫藥、特視智能新增納統,規上企業凈增22家。新都市建設提速,14個新建項目全面開工,中心片區創新發展與環境品質全面提升。
2、“三個年”取得實效。招商突破成果豐碩,簽約項目投資總額730億元,億元以上簽約項目113個,實際利用內資16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8億美元。企業服務直達一線,與廣大企業攜手抗疫、風雨同舟,落實減稅降費各項舉措,發揮“寧惠十條”、“鼓九條”實效,掛牌成立“企業家服務站”,組織80余場企業服務專場活動,惠及企業近1900戶次。項目推進加力提速,成立在建新建、簽約落地、招商在談三個專項小組,全年預計完成項目投資245億元,市定新開工項目按期全部開工,6個儲備項目提前開工。
3、產業升級提質增效。主導產業支撐有力,預計全年高端商務商貿業收入超4900億元,增長10%。軟件信息業收入達305億元,增長34%,文化旅游業收入達310億元,增長11%,科技服務業收入達300億元,增長10%以上,航運服務業收入達276億元,增長8%。總部樓宇經濟繼續壯大,新增市級總部企業3家、累計達28家;培育獨角獸、瞪羚企業累計達19家,蘇寧銀河國際廣場晉升十億元樓宇。
(三)改革創新深入推進。
1、科創成果持續拓展。強化科創主體引育,全年新增新型研發機構4家,新型研發機構新增孵化引進企業161家,累計達340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96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420億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84億元,助力企業研發創新,新增認定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市級及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3家。落實知識產權服務,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06萬件,PCT專利申請量達210件。掛牌南京高新區(鼓樓園),新增中科紫臺、紅五月、智夢園等硅巷載體10.7萬平方米,創新承載力進一步提升。
2、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各類高端人才選擇鼓樓、加盟鼓樓,累計集聚科技頂尖專家7人、創新型企業家17人、區級高層次創業人才286人、留學歸國人員2254人、入選海外345人才計劃5家。人才結構持續優化,軟件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裝備等新興領域人才占比超90%,為新一輪轉型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3、重點改革深入推進。落實區領導聯系重點改革責任制,8類28項84條重點改革任務全面完成。商事制度等3項改革獲省政府辦公廳激勵通報。完成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各項工作,“后疫期社會治理網格化體系改革”課題順利結項,取得了一批具有創新性探索性引領性的改革成果。
(四)城市功能品質穩步提升。
1、建管水平精細提升。堅持“以人為核心”,實施功能更新改造,城市道路小微堵點改造完工,棚戶區改造面積達10.11萬平方米,幕府西路等3座垃圾中轉站改造完工,垃圾分類集中處理率達92%,30條街巷整治完工。文明城市創建扎實有力,55萬平方米的老舊小區整治任務100%完成。
2、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強化濱江岸線生態管理,推進長江經濟帶“百項提升工程”及退捕禁捕工作,長江岸線南京大橋公園段環境綜合整治一期工程、外金川河寶塔橋斷面入江口環境綜合提升完工。下圩河、惠民河等水環境整治完工,長江大橋斷面、三汊河等斷面水質均達省、市考要求。
3、城區面貌加速改善。聚焦“一件大事”,云南路等4條主干道、仙霞路等20條街巷整治全面完工。加速高新區體制機制改革進程,加快新研機構建設,強化載體招商,全力爭創省級高新示范區。濱江商務區圍繞長江大保護、城市客廳等核心工作,聚焦南京港總部大樓等項目建設,推進舊城改造動遷掃尾,全年引進企業14家。幕府創新區統籌推進規劃設計、項目征收、土地出讓和載體建設,金燕路西側、金陵村象山地塊完成掃尾。
(五)社會民生扎實推進。
1、全力穩就業促增收。積極拓展就業崗位、擴大就業容量,新增城鎮就業3.5萬人、高技能人才800人、大學生就業人數7.5萬人。及時兌現各項穩崗補貼及優惠政策,發放各類補貼及獎勵超4.4億元。全力保障居民增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3萬元。
2、落實民生服務保障。兜牢民生底線,2020年全區公共財政民生支出94.26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85.7%,民生政策全部落實到位;落實低保戶、特困對象等人群生活保障金及各項補貼,發放救助金5948萬元、殘疾人生活補貼和護理補貼2902萬元。優化公共服務,積極打造現代化教育強區,學前教育資源配置率達1個/萬人,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達95.55%;不斷提升公共養老服務水平,護理型床位占養老機構床位數達100%,建成13個街道養老綜合服務中心、5個日間照料中心;優化基層醫療環境,加快南京腦科醫院神經科基層防治基地等醫聯體建設,每萬常住人口全科醫生數達3.5人。
3、不斷完善治理能力。深入開展大排查大整治,圓滿完成疫情防控期、兩會和“五中全會”等重要敏感時期信訪保障工作。健全“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機制,打造警網融合聯動中心。推進國家安全城市創建,狠抓消防及安全整改,8個安全生產重大事故隱患已全部完成整改銷號,完成50幢高層住宅消防改造和292幢高層住宅固化水帶改造。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713家企業非法集資存量風險清零;食品安全監督抽檢達4500批次以上。
總體來看,2020年,全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但仍存一些問題:住宿餐飲、文體旅游等行業受疫情沖擊的影響仍在延續,部分經濟指標未達預期,產業轉型升級還未完全突破瓶頸,各片區發展成效差異性仍然較大,對這些問題,下一年度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進一步補短板、強弱項,確保“十四五”平穩開局。
二、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起步之年,任務特殊、意義重大。既要立足當前,也要面向“十四五”、放眼現代化,通過前瞻研究、通盤謀劃、精細部署,科學制定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一)總體思路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深刻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新要求,踐行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聚焦“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堅定對標找差、持續創新實干、建設“四個全域”,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書寫“首善之區、幸福鼓樓”建設新篇章。
(二)基本原則
在整體框架設置上,全方位銜接區“十四五”戰略布局,錨定“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將中長期目標與年度計劃安排相結合,形成倒逼機制,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保障“十四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
在目標任務安排上,全面落實省、市高質量發展決策部署,將省對區高質量發展監測考核指標和市對區重點工作任務,納入年度目標體系。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戰略,聚焦“六穩”、“六保”,全力推進“四新”行動計劃,統籌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城市建設、生態環境、民生事業、社會治理多個方面,合理安排年度指標、任務和重點工作。
在目標值設定上,全面落實南京提升省會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要求,突出奮斗型導向,科學合理設置目標值、提出更高要求,彰顯鼓樓作為“省委功能核心區”的應有擔當。
根據上述總體思路和基本原則,初步安排2021年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目標72項。
(三)主要指標安排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
(四)重點任務安排
1、打造創新名城引領區。全面貫徹市委新的“一號文件”,堅持全域創新,繼續落實好創新名城建設各項目標任務。以硅巷建設為抓手,推動已建成的載體提質增效,全年建成硅巷面積10萬平方米。加大創新主體引育力度,新增市級新型研發機構1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累計達500家,科技服務業收入增長10%。全面激發企業創新潛能,加快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新增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市級及以上眾創空間和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推動知識產權強區建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600件、PCT專利申請量150件。
2、增創產業發展優勢。聚焦新興業態,加大都市工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強化重點項目牽引,不斷推進“新產業”、“新基建”行動計劃取得新成效。全力支持主導產業優質特色發展,多渠道、多場景促營銷,不斷提高支柱產業貢獻度,實現高端商務商貿業收入增長10%;聚焦大數據、區塊鏈等重點領域,實現軟件信息業收入增長13%;以打造南藝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優質載體為抓手,聚力全域旅游創建,實現文化旅游業收入增長10%;高標準建設航運物流服務集聚區,實現航運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0%。
3、主動融入雙循環。充分發揮消費拉動作用,積極打造夜間經濟、首店經濟,加快南京華貿商務中心等優質商貿載體建設,落實好“新消費”行動計劃。進一步強化招商、拉動有效投資,創新市場化、數據化、資本化招商方式,實現實際利用內資額達80億元、簽約項目投資總額490億元、億元以上簽約項目50個。千方百計穩外資穩外貿,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確保實現實際利用外資2.8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8%。
4、深化改革釋放活力。全面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落實“先解決問題再說”工作機制,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確保我區營商環境評價考核走在省、市全列。進一步擴大信用信息歸集渠道,提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應用水平。高質量完成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工作,打響“鼓樓品牌”,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鼓樓經驗。
5、優化城區功能品質。緊扣城建計劃和精細化建設管理目標任務,進一步加大“新都市”推進力度。實施安居工程,城鎮棚戶區改造面積達3萬平方米,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完成率100%。加快“南北”區域協調發展,繼續實施中心片區(包含天目路、南大片區)環境綜合整治,提升老城面貌;加快南京港集團總部大樓等項目進度,打造濱江航運服務、樞紐經濟新地標。加快幕府創新小鎮核心區土地出讓進程,確保鐵北片區三年征收工作順利收官、騰挪有效空間。
6、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生態環境整治的指示要求,扛起長江大保護的鼓樓擔當,嚴格退捕禁捕,打造岸線整治與生態修復示范段。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質量底線,深入推進工地揚塵、低氮鍋爐等專項整治,推動PM2.5等污染物濃度持續下降、土壤污染問題有效解決。加快城北系統分散式凈水站建設,實施晏公廟等積淹水片區整治,不斷鞏固治水成效。
7、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全力保障就業增收,拓展就業需求,開展配套培訓和政策補助,新增高技能人才670人、扶持大學生就業5.6萬人、援助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900人。抓好社會事業,推進教育普惠均衡發展,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達90%,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5%;聚焦“醫聯體”建設,全面發揮三級醫院作用,不斷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公共養老服務水平,加快建設區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加強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鼓樓公共文化服務云平臺服務人群超100萬人次。
8、完善基層社會治理。堅持不懈保安全,深化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億元GDP死亡率控制在市指標內,安全生產目標完成率100%。積極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深入開展大排查大整治,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隱患,不斷加大信訪案件化解攻堅力度,維護社會大局穩定,政府性債務率控制在省市相關要求的合理水平之內。